[导读] 按照惯例,2021年ICNIRS大会本应在欧洲国家举办,此次中国打破惯例,拔得头筹,得益于中国近红外团队的亲力亲为、团结协作,从最初的准备,到组团亲赴哥本哈根进行现场的宣传造势,他们以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红外技术及近红外人的精彩!
北京时间2017年6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对中国近红外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随着15日凌晨,从哥本哈根传回的中国成功申办2021年国际近红外大会(ICNIRS)的好消息,中国近红外界沸腾了,其激动程度不亚于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时的盛况!
按照惯例,2021年ICNIRS大会本应在欧洲国家举办,此次中国打破惯例,拔得头筹,得益于中国近红外团队的亲力亲为、团结协作,从最初的准备,到组团亲赴哥本哈根进行现场的宣传造势,他们以实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近红外技术及近红外人的精彩!
在此次申办团队中,有一位老师带队亲赴根本哈根,在申办现场组织宣传等相关事宜,可谓是此次申办成功不可或缺的功臣之一,她就是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特别采访到了刘慧颖,请她为大家讲讲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成功申办“台前幕后”的故事。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刘慧颖
中国近红外是时候走向世界了
经历了前期繁琐的准备和申办现场的奔走与喧哗,对于此次经历,刘慧颖老师说这是每一个中国近红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申办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刘慧颖谈道,“这已经是中国近红外光谱分会第二次申办国际近红外光谱大会了,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需要扩大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和应用水平,进一步推广应用范围。”
对全球近红外的发展态势,刘慧颖谈到,“欧洲是近红外光谱研究和应用的发源地,欧洲一些国家在近红外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很精细,从本届学术大会上的报告就可以看出。欧洲在工业过程分析应用研究、网络化研究及应用和管理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以福斯公司为例,数据共享交给定标中心研究和应用,不需要每个用户都建立一个团队,注重普及、适用性和管理功能才能得到推广。近年来,技术服务公司的技术解决方案,也代表了国际近红外光谱应用的发展前景,光靠科研团队建立的数据模型,在应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美国在近红外方面的研究、开发超前,重点在新颖性,其应用研究也在积极赶超欧洲。”
而对于中国近红外研究现状现场,刘慧颖表示,中国近红外光谱的研究和应用水平发展很快,其研究和应用水平与国际接近。“就我国饲料应用的技术水平来说,与国际基本一致,甚至一些方面已走在国际研究和应用的前面,值得认可。不过,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利润小,在近红外网络化和数据库的研究和建立上持续投入难度大,存在研究成果‘短平快’的现象。此外,在石油化工和中药制剂的过程分析上的应用研究方面,我们也需要走好持续发展的路。”
刘慧颖强调:“无论从哪个行业来说,如何解决网络化运行管理体系、打破封闭的产权保护意识、协调攻关大数据共享平台,是困扰中国近红外光谱行业技术发展及行业应用的难点,不突破这一关,就会影响行业推广,永远走不出应用简单化的‘怪圈’;再者,在小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器的开发研制和现场快速筛查的应用研究上,应以实用、快速为前提,不要以精准而限制适用,需要制定快检标准服务于民生。”
多方努力共促2021国际近红外大会申办成功
2017年5月6日,刘慧颖接到前去参加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并组织申办2021年ICNIRS举办权工作的通知。经历为期一个月的紧张准备,6月10日,一行人奔赴根本哈根,参加第18届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开启申办之旅......
刘慧颖说,“我肩负着会议期间北京申办2021年ICNIRS的组织工作重任,尽管褚小立秘书长反复向我说,成与不成不重要,不要有压力,但对我来说,心里还是感到沉甸甸的,毕竟我的心中还有南非第一次申办失利的阴影。”
第二次踏上北京申办ICNIRS的旅程,刘慧颖一行人不顾旅途疲劳,心里时时想着参会代表抵达的时间和报到后组织第一次预备会议的事情。鉴于参会代表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国内没有组织预备会来研究有关申办事宜,申办团在当地时间11日早上发布了召开预备会通知,立刻拉开了申办北京2021ICNIR举办权“造势”的帷幕:国际会员注册、按计划组织召集海外申办团队、纪念品分发、申述发言、宣传片播放、投票、等待结果??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申办团队力压对手奥地利、加拿大,成功拿下2021年ICNIRS大会举办权。
谈到此次申办成功的关键因素,刘慧颖分析了很多:祖国的强大,赢得国际友人的关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大力支持,由张莉副秘书长带队;近红外光谱分会加强了对外交流,去年邀请了国际近红外学会主席Tom参加第六届中国近红外光谱学术年会,对中国近红外的发展加深了认识和了解;纪念品的设计和制作,特别是宣传片的录制,传递了中国近红外光谱队伍、研究成果、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中国申办团队显示了非常好的精神风貌和集体力量,心有所想,力有所尽,反映在大会学术报告和墙报的宣传、申办宣传片介绍、获奖发言准备、纪念品发放的时机掌控、留学生和华人为争取投票活动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申办过程中的瞬间感动和振奋
申办2021年ICNIRS大会举办权,是每一个中国近红外人的责任,这份使命感让每一个与会的中国代表都全身心的投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在这过程中,有很多事情让刘慧颖记忆深刻,其分享道:
一是临危受命。作为主要负责人,没有时间做好出国前的组织准备工作,在忙于各自办理签证的等待期间,才与参会代表联系,好在立即建立了微信群,组建了赶赴哥本哈根的“前线团队”,可以随时沟通签证进展,了解参会人数。
二是现场预备会。第一天报到,召集参会代表通知相关事情,感觉到了团队的精神面貌和力量。首先留学生和华人的加入,使现场申办队伍不断壮大,随后大家立即投入办理注册国际会员费和承担宣传任务等各项工作中,大家非常积极,场面令人振奋!
三是宣传与造势。会议第一天的志愿者宣传造势为申办活动打响了第一枪,这些海内外的博士生们,用流利的英语和自信的微笑传递了中国需要国际技术交流的热诚愿望,为赢得支持打响了头炮。第二天会议的上午,在大会讲坛上进行团队集体合影留念,中国代表团人数是参会国代表最多的,这种气势和风貌给参会的外国代表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四是等待与喜悦。在投票后的等待时间里,我们准备了获得举办权的感言,邵学广老师连夜赶写,清晨发给我,带给我惊喜和期盼,现场讲话充分表达了中国近红外人的诚意和办好会议的信心。
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申办宣讲人是谁、申办宣传片时间需要剪辑等问题,气氛也曾一度凝重、紧张,不过,有现场团队在,有后备团在,一切都迎刃而解。
迎接2021国际近红外光谱学术大会的到来
2021年,中国ICNIRS大会将在北京迎接全球近红外光谱学术界的精英代表们,届时,必将是一场近红外学术盛宴,值得期待。
不过,申办成功了只是开始,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据刘慧颖介绍,为了向世界展现不一样的2021年ICNIRS,相关筹备工作现在就已经开始了:认真总结中国近红外技术研究和推广的经验和不足,积极做好四年时间的筹备工作,成立筹备组,设计好工作流程,采纳好的建议,注重欢迎方面的宣传和会议服务的方便性;邀请国外有关专家来北京进行技术交流;组织好国内外有特色的学术报告;两年后在澳大利亚会议上做好会议的准备工作汇报和宣传,争取国外有更多的人来北京参会......
刘慧颖表示,“我们期待,中国有更多新颖的研究报告,更多成功的行业和个体应用案例,更多年轻的近红外光谱工作者获得大会奖励,与国际专家有更多的合作,期待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发展由跟跑变领跑,开创一个新的里程碑。”
后记:在中国近红外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申办2021年ICNIRS大会,可谓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其中有每一个参会代表的倾情付出,离不开褚小立、韩东海、龚伟、王立波、刘慧颖、邵学广、臧恒昌、蔡文生、潘涛等一批近红外光谱工作者的精心筹备和活动。正如刘慧颖说所说,“忙过了一切预期达到的目的后,我们都能坦然的面对结果。”
我们相信2021年的北京ICNIRS大会,必将会向世界呈现一场瞩目的近红外学术盛宴,就像邵学广老师说的感言:“中国有庞大的近红外从业人员队伍,有良好的近红外光谱工作成绩。北京没有最好的面包,但有烤鸭;北京没有小美人鱼,但有长城和故宫;另外,除了有方便的机场,还有发达的高铁网络;也有一流的宾馆和会议场所。我们有热情周到的会议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团队。我们相信,一定会把会议办好。ChinaneedsNIR,NIRneedsChina。”
采访编辑:叶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