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biMag Transfection Reagent is the only existing reagent based on the use of magnetic nanoparticles (Magnetofection™), for improving your transfection reagent efficiency. It has been designed to be employed in association with any commercial transfection reagent and can be used with all types of nucleic acids. It has been successfully tested on a broad range of primary cells, hard-to-transfect cells and cell lines. Its efficiency has been reported in many publications. CombiMag allows creating your own optimal delivery system with at least 30%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enhancement.
- Ideal to enhance any transfection reagent efficiency without changing your protocol /cells
- Perfect for primary cells and hard-to-transfect cells
- Increase any transfection reagent efficiency
- Non toxic
- Compatible with and without serum
- Simple, rapid and easy-to-use
- For all types of nucleic acids
Sizes:
- 100 µL: 100 transfections with 1 µg of DNA
- 200 µL: 200 transfections with 1 µg of DNA
- 1000 µL: 1000 transfections with 1 µg of DNA
- #KC30200: Starting Kit with Super Magnetic Plate + 100 µL of CombiMag, PolyMag, PolyMag Neo
Storage: +4°C
Shipping conditions: Room temperature
- This reagent needs to be used with a magnetic plate
Please log in or register to see the prices for your country
ebiomall.com
>
>
>
>
>
>
>
>
>
>
>
>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
本质的区别。
3.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生物的遗传特
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
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5.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6.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细胞的重要能源物质。淀粉和糖元是植物、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脂肪是生物体的储能物质。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7.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8.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9.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1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展开
小弟是神经科学研究生新生一枚,导师叫我分分钟把钠钾钙离子通道的全细胞记录方法给他,现在查了一些文献有了一些内外液配方,但是不知道电压钳刺激的protocol怎么编。悬赏35蚁豆(基本全部家当)求protocol,只有钙通道的也OK哟~
用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构成的I-V转换器是测量回路的核心部分。在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的正负输入端子为等电位,向正输入端子施加指令电位时,由于短路负端子以及膜片都可等电位地达到钳制的目的,当膜片微电极尖端与默片之间形成10GΩ以上封接时,其间的分流电流达到最小,横跨膜片的电流可100%作为来自膜片电极的记录电流(lp)而被测量出来。
这一伟大的贡献,使Neher和Sakmann获得199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欧文.内尔(Erwin Neher)和伯特.萨克曼(Bert Sakinann)在电压钳的基础上发展了膜片钳(patch clamp)技术,采用较大的微电极和神经元的细胞膜紧紧接触,两者间形成一高阻抗密封区。于是,微电极就以一个低阻抗的电特性进入细胞内(右图示)。膜片钳不仅可以观察单离子通道电流,而且有多种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细胞进行电压钳制和电流钳制,观察各种离子通道电流及其调控,并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进行离子通道与受体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广泛应用于神经生物学、生理学、药理学等各个领域。为此他们获得 1991年诺贝尔生理学一医学奖。
1新生大鼠鼠龄的选择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在出生后3 d内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则为终末分化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因此,大鼠出生时间越短,其心肌细胞分离后成活率越高,越容易贴壁生长.大量观测表明,选择1~3 d龄大鼠分离其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较为理想.其中尤以半日龄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效果最佳.
2消化酶的选择及使用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可采用组织块法和消化法,前者因不易获得密度均一的细胞且难控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而较少采用.消化法中常使用的酶有3种:胰蛋白酶、胶原酶I或Ⅱ以及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多与胰蛋白酶或胶原酶联合应用.胰蛋白酶作用较强,容易造成心肌细胞损坏.胶原酶作用较缓和,能消化细胞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以释放细胞,对细胞损伤小,且在新生大鼠心肌组织,以胶原I为主,故我们选用胶原酶I.文献报道胶原酶的工作浓度一般在0.6~1 g?L1,我们使用的为0.8 g?L1.胶原酶最好现用现配.
3消化程度的把握
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对酶消化极为敏感.消化过度可使肌原纤维出现萎缩,细胞死亡率增加或丧失贴壁能力及搏动能力;消化不足,细胞聚集成团,无法分清细胞边界,难以形态学观测.消化过程中使用磁力搅拌器时应注意1)转速一般控制在60~80 r?min1左右.(2)每次消化的时间须结合消化酶浓度确定.(3)将粘附在搅拌子上的心肌组织吹散,使酶液充分接触组织.(4)适宜温度为35~37℃.(5)当组织由红转白呈半透明状态时,应停止消化.
4接种的细胞密度
心肌细胞接种密度不仅影响细胞间的相互接触,进而影响细胞对肥大刺激的反应,而且影响长期培养细胞的成活率.接种细胞的绝对数量应经精确计算.一般而言,应根据实验的观测目的决定单位面积上的细胞数量.例如,如作形态学观测,六孔板中每孔的接种细胞数量应控制在1×105~2×105个;若需收获心肌细胞作mRNA或蛋白表达水平的观测,则每孔的接种密度可增加到5×105~6×105个.
2)内面向外式膜片( inside outpatch)细胞内外和电极内的溶液均可调控,既能较容易地改变细胞内的离子或物质浓度,又能把酶等直接加于膜的内侧面,适宜研究胞内物质对通道活动的影响。但实验中难以改变膜外侧物质,且需浸于低钙液中。常用于研究依赖细胞内钙的离子通道,如钙敏感的钾通道,还可用于细胞内激素和第二信使与通道的调节作用。
3) 外面向外式膜片(outside outpatch)能接触膜的两侧,可以任意改变膜外物质的浓度,有利于研究离子、递质对膜外表面的作用,多用于研究细胞膜外侧受体控制的离子通道。这些受体直接作用于离子通道,而不需经过第二信使系统。因细胞外液容易更换,故加药方便。缺陷是实验中难以改变胞内成分,而且电极管内必须充以低钙液。
4) 全细胞式膜片(whole cell patch)方式使细胞内与浴槽之间的漏流极少。电极本身阻抗(1~10MΩ)与细胞封接后的阻抗相比较低,这种低接触阻抗使单管电压钳容易实现。电极管内与细胞之间弥散交换与平衡快,因而容易控制细胞内液的成分。细胞钳记录的是许多通道的平均电流,有利于综合分析。如果有目的地将膜电位钳制在某一程度,可做到选择性抑制某些通道的活性而只记录某种通道电流的总和,并可在同一细胞上观察几种不同通道的情况。通过改变内部介质,如改变电极液成分,或在电极液中加入所需药物,通过渗透很快改变胞浆成分并达到平衡,该手段在全细胞记录中广泛应用。它适合于小细胞的电压钳位,对于直径大于30μm的细胞很难实现钳位。不足之处是由于电极与细胞间交换快,细胞内环境很容易破坏,因此记录所用的电极液应与胞浆主要成分相同,如高K+,低Na+和Ca2+及一定的缓冲成分和能量代谢所需的物质。
5) 穿孔膜片(perforated patch)是为克服常规全细胞模式的胞质渗漏问题,有学者将与离子亲和的制霉菌素或二性霉素B经微电极灌流到含有类甾醇的细胞膜上,形成只允许一价离子通过的孔,用此法在膜片上做很多导电性孔道,借此对全细胞膜电流进行记录。由于此模式的胞质渗漏极为缓慢,局部串联阻抗较常规全细胞模式高,所以钳制速度很慢,也称为缓慢全细胞模式。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可以自己查阅下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