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使用支持JavaScript的浏览器! سامانه جامع آموزشی دانشگاه جامع علمی کاربردی ..._蚂蚁淘,【正品极速】生物医学科研用品轻松购|ebiomall -蚂蚁淘商城
当前位置: > 首页 > 技术文章 >
سامانه جامع آموزشی دانشگاه جامع علمی کاربردی ...
来自 : mayitao

1976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Neher和Sakmann创建了膜片钳技术(patchclamprecordingtechnique)。这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的或多个的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它和基因克隆技术(genecloning)并架齐驱,给生命科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前进动力。

  • 中文名

  • 膜片钳技术

  • 外文名

  • patchclamp

  • 1976年

  • 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

  • 创建

  • Neher和Sakmann

  • 技术

  • 膜片钳技术

目录
  1. 1简介

  2. 2发展历史

  3. 3技术原理

  4. 4膜片钳

  1. 5膜片钳法的各种模式

  2. 细胞吸附模式

  3. 膜内面向外模式

  4. 膜外面向内模式

  1. 开放细胞吸附膜内面向外模式

  2. 穿孔囊泡膜外面向外模式

  3. 常规全细胞模式

  4. 6操作步骤

  1. 7应用学科

  2. 标本种类

  3. 研究对象

  4. 应用举例

膜片钳技术简介

膜片钳技术[1]是用微玻管电极(膜片电极或膜片吸管)接触细胞膜,以千兆欧姆以上的阻抗使之封接,使与电极尖开口处相接的细胞膜的小区域(膜片)与其周围在电学上分隔,在此基础上固定点位,对此膜片上的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pA级)进行监测记录的方法

用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构成的I-V转换器是测量回路的核心部分。在场效应管运算放大器的正负输入端子为等电位,向正输入端子施加指令电位时,由于短路负端子以及膜片都可等电位地达到钳制的目的,当膜片微电极尖端与默片之间形成10GΩ以上封接时,其间的分流电流达到最小,横跨膜片的电流可100%作为来自膜片电极的记录电流(lp)而被测量出来。

这一伟大的贡献,使Neher和Sakmann获得1991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膜片钳技术发展历史

该技术是由电压钳(voltageclamp)发展而来的,电压钳技术由Cole和Marment设计,后经Hodgkin和Huxley改进并成功地应用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研究[2]。其设计原理是根据离子作跨膜移动时形成了跨膜离子电流(I),而通透性即离子通过膜的难易程度,其膜电阻(R)的倒数,也就是膜电导(G)。因此,膜对某种离子通透性增大时,实际上时膜电阻变小,即膜对该离子的电导加大。根据欧姆定律U=IR,即I=U/R=UG,所以,只要固定膜两侧电位差(U)时,测出的跨膜电流(I)的变化,就可作为膜电导变化的度量,即可了解膜通透性的改变情况。

1976年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Neher和Sakmann首次在青蛙肌细胞上用双电极钳制膜电位的同时,记录到ACh激活的单通道离子电流,从而产生了膜片钳技术。

1980年Sigworth等在记录电极内施加5-50cmH2O的负压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大大降低了记录时的噪声实现了单根电极既钳制膜片电位又记录单通道电流的突破。

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引进了膜片游离技术和全细胞记录技术,从而使该技术更趋完善,具有1pA的电流灵敏度、1μm的空间分辨率和10μs的时间分辨率。

1983年10月,《Single-ChannelRecording》一书问世,奠定了膜片钳技术的里程碑。Sakmann和Neher也因其杰出的工作和突出贡献,荣获199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膜片钳技术技术原理

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吸管把只含1-3个离子通道、面积为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通过负压吸引封接起来,由于电极尖端与细胞膜的高阻封接,在电极尖端笼罩下的那片膜事实上与膜的其他部分从电学上隔离,因此,此片膜内开放所产生的电流流进玻璃吸管,用一个极为敏感的电流监视器(膜片钳放大器)测量此电流强度,就代表单一离子通道电流。

膜片钳技术的建立,对生物学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是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这是一种以记录通过离子通道的离子电流来反映细胞膜单一的(或多个)的离子通道分子活动的技术。此技术的出现自然将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理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同时又将神经科学的不同分野必然地融汇在一起,改变了既往各个分野互不联系、互不渗透,阻碍人们全面认识能力的弊端。

膜片钳技术膜片钳

膜片钳技术被称为研究离子通道的“金标准”。是研究离子通道的最重要的技术。目前膜片钳技术已从常规膜片钳技术(Conventionalpatchclamptechnique)发展到全自动膜片钳技术(Automatedpatchclamptechnique)。

传统膜片钳技术每次只能记录一个细胞(或一对细胞),对实验人员来说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作,它不适合在药物开发初期和中期进行大量化合物的筛选,也不适合需要记录大量细胞的基础实验研究。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不仅通量高[3],一次能记录几个甚至几十个细胞,而且从找细胞、形成封接、破膜等整个实验操作实现了自动化,免除了这些操作的复杂与困难。这两个优点使得膜片钳技术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签于全自动膜片钳技术的这些优点,目前已经广泛的用于药物筛选。

膜片钳技术膜片钳法的各种模式

图1是表示膜片钳法各种模式的模式图,首先建立的单通道记录是细

图1 膜片钳法的各种模式图1膜片钳法的各种模式

胞吸附式,其后又建立了膜内面向外和膜外面向内的模式。最近,又分别建立了开放的细胞吸附式膜内面向外和穿孔囊泡膜外面向外的模式。全细胞记录法是指在常规的方法的基础上,附加穿孔膜片的模式。

膜片钳技术细胞吸附模式

将膜片微电极吸附在细胞膜上对但离子通道电流进行记录的模式。其优点是在细胞内环境保持正常的条件下可以对离子通道活动进行观察记录。但是由于不能认为直接地控制细胞内环境条件也不能确切的潘明细胞内点位,所以其缺点是不清楚膜片上的实效点位。

膜片钳技术膜内面向外模式

从细胞吸附模式将已形成巨阻抗封接的膜片微电极向上提起时,则膜片即从细胞体上被切割分隔下来,形成膜内面向外的模式。

膜片钳技术膜外面向内模式

从全细胞模式将膜片微电极向上提起可得到切割分离的膜片,由于它的细胞膜内侧面面对膜片微电极腔内液,膜外面自然封闭而对外,所以这个模式被称为莫外面向内模式。

膜片钳技术开放细胞吸附膜内面向外模式

将细胞吸附模式的膜片以外的某部位的胞膜进行机械地破坏,经破坏孔调控细胞内液并在细胞吸附状态下进行内面向外的单一离子通道记录。

膜片钳技术穿孔囊泡膜外面向外模式

从穿孔膜片模式[4]将膜片微电极向上提起,便在微电极尖端处形成一个膜囊泡,如果条件较好,此膜囊泡内不仅有细胞质因子还可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存在。

膜片钳技术常规全细胞模式

在细胞吸附模式上将膜打穿成孔,记录膜片以外部位的全细胞膜的离子电流,这时全细胞模式。

膜片钳技术操作步骤

(1)膜片微电极的制作

拉制

拉制过程拉制过程

膜片微电极是将玻璃毛细管用拉管仪拉制而成。

涂硅酮树酯

将硅酮树酯涂于微电极的最尖端以外的部分,然后将其通过加热镍铬电阻线圈而烘干变固。

热刨光

显微镜下,将微电极尖端接近热源进行热刨光处理可提高巨阻抗封接的成功率。

充灌微电极液

用于灌充微电极的液体需经为空滤膜过滤,出去妨碍巨阻抗封接形成的灰尘。

(2)巨欧姆阻抗封接

(3)单一离子通道记录

(4)全细胞记录

(5)制真菌素穿孔膜片钳法

(6)膜片电容测定法

(7)参数补偿

膜片钳技术应用学科

膜片钳技术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现代细胞电生理的常规方法,它不仅可以作为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工具,而且直接或间接为临床医学研究服务,

目前膜片钳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脑)科学、心血管科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中医药学、植物细胞生理学、运动生理等多学科领域研究。

随着全自动膜片钳技术(Automaticpatchclamptechnology)的出现,膜片钳技术因其具有的自动化、高通量特性,在药物研发、药物筛选中显示了强劲的生命力。

膜片钳技术标本种类

使用的标本种类繁多。从最早的肌细胞(心肌、平滑肌、骨骼肌)、神经元和内分泌细胞发展到血细胞、肝细胞、耳窝毛细胞、胃壁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免疫细胞、精母细胞等多种细胞;从急性分散细胞和培养细胞(包括细胞株)发展到组织片(如脑片、脊髓片)乃至整体动物;从蜗牛、青蛙、蝾螈、爪蟾卵母细胞发展到鸡细胞、大鼠细胞、人细胞等等;从动物细胞发展到细菌、真菌以及植物细胞。此外,膜片钳技术还广泛地应用到平面双分子层(Planarbilayer)、脂质体(Liposome)等人工标本上。

膜片钳技术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已经不局限于离子通道。从对离子通道(配体门控性、电压门控性、第二信使介导的离子通道、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以及缝隙连接通道等等)的研究发展到对离子泵、交换体以及可兴奋细胞的胞吞、胞吐机制的研究等。

膜片钳技术应用举例

(1)膜片钳技术在通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应用膜片钳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分辨单离子通道电流及其开闭时程、区分离子通道的离子选择性、同时可发现新的离子通道及亚型,并能在记录单细胞电流和全细胞电流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出细胞膜上的通道数和开放概率,还可以用以研究某些胞内或胞外物质对离子通道开闭及通道电流的影响等。同时用于研究细胞信号的跨膜转导和细胞分泌机制。结合分子克隆和定点突变技术,膜片钳技术可用于离子通道分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关系的研究。

利用膜片钳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在其靶受体上作用位点的分析。如神经元烟碱受体为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通过记录烟碱诱发电流,可直观地反映出神经元烟碱受体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受体与其激动剂和拮抗剂的亲和力,离子通道开放、关闭的动力学特征及受体的失敏等活动。使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拮抗剂对烟碱受体激动剂量效曲线的影响,来确定其作用的动力学特征。然后根据分析拮抗剂对受体失敏的影响,拮抗剂的作用是否有电压依赖性、使用依赖性等特点,可从功能上区分拮抗剂在烟碱受体上的不同作用位点,即判断拮抗剂是作用在受体的激动剂识别位点,离子通道抑或是其它的变构位点上。

(2)与药物作用有关的心肌离子通道

心肌细胞通过各种离子通道对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稳态的维持而保持正常的功能。近年来,国外学者在人类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进展,使得心肌药理学实验由动物细胞模型向人心肌细胞成为可能。

(3)对离子通道生理与病理情况下作用机制的研究

通过对各种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细胞膜某种离子通道特性的研究,了解该离子的生理意义及其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如对钙离子在脑缺血神经细胞损害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损害过程中,Ca2介导现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缺血缺氧使Ca2通道开放,过多的Ca2进入细胞内就出现Ca2超载,导致神经元及细胞膜损害,膜转运功能障碍,严重的可使神经元坏死

(4)对单细胞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研究

将膜片钳技术与单细胞逆转录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结合,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下,将单细胞内容物或整个细胞(包括细胞膜)吸入电极中,将细胞内存在的各种mRNA全部快速逆转录成cDNA,再经常规PCR扩增及待检的特异mRNA的检测,借此可对形态相似而电活动不同的结果做出分子水平的解释或为单细胞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提供标本,为同一结构中形态非常相似但功能不同的事实提供分子水平的解释。目前国际上掌握此技术的实验室较少,我国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于1994年在国内率先开展。

(5)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在通道电流记录中,可分别于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膜内或膜外)施加各种浓度的药物,研究它们对通道功能的可能影响,了解那些选择性作用于通道的药物影响人和动物生理功能的分子机理。这是目前膜片钳技术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既有对西药药物机制的探讨,也广泛用在重要药理的研究上。如开丽等报道细胞贴附式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法观测到人参二醇组皂苷可抑制正常和“缺血”诱导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L-型钙通道的开放,从而减少钙内流,对缺血细胞可能有保护作用。陈龙等报道采用细胞贴附式单通道记录法发现乌头碱对培养的Wistar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有阻滞作用。

(6)在心血管药理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膜片钳技术在心血管方面的广泛应用,对血管疾病和药物作用的认识不仅得到了不断更新,而且在其病因学与药理学方面还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正如诺贝尔基金会在颁奖时所说:“Neher和Sadmann的贡献有利于了解不同疾病机理,为研制新的更为特效的药物开辟了道路”。

(7)创新药物研究与高通量筛选

目前在离子通道高通量筛选中主要是进行样品量大、筛选速度占优势、信息量要求不太高的初级筛选。最近几年,分别形成了以膜片钳和荧光探针为基础的两大主流技术市场。将电生理研究信息量大、灵敏度高等特点与自动化、微量化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自动化膜片钳等一些新技术。

(8)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膜片钳技术与离体脑片技术结合,可以定位研究神经元离子通道,还可以进行神经元突触联系的研究,与使用培养的或急性分散的神经元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 参考资料


    • 1.膜片钳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5-01-24]

    • 2.膜片钳技术在电生理研究中的应用.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5-01-24]

    • 3.膜片钳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在药物高通量筛选中的应用.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5-01-24]

    • 4.穿孔膜片钳技术在离子通道电流研究中的应用.知网空间[引用日期2015-01-24]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创作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 未经蚂蚁淘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蚂蚁淘”。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发布于 : 2021-08-07 阅读(182)
相关分类
相关文章
more+
相关问答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