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cytokine human interferon-gamma (IFN-gamma) is a glycosylated protein that exists as a homodimer of 34 kd in its biologically active form. IFN-gamma is expressed upon activation by TH1 cells CD8+ cells and NK cells (2). Secreted IFN-gamma is a potent inhibitor of in vitro hematopoiesis and appears to serve as an important regulator of lymphocyte and macrophage function by exerting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1). Antibody ANC2E11 binds to recombinant and cellular IFN-gamma in EIA and Flow cytometry.
Isotype: Murine IgG1 kappa
Immunogen: Recombinant human IFN-gamma
References:
1. H.A. Young & K.J. Hardy (1995) J Leuk Biol 58: 373-381.
2. A. Bilkiau (1996) Adv Immunol 62: 61-130.
3. T. Sato, et al (1997) Blood 90: 4749-4758.
ebiomall.com






>
>
>
>
>
>
>
>
>
>
>
>
这篇题为“晶体结构揭示TET蛋白介导的氧化反应底物偏好性机制”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TET蛋白对三种DNA甲基化衍生物不同催化活性的分子机制,为基因组中5-羟甲基胞嘧啶相对稳定存在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解释。该论文是徐彦辉课题组在DNA甲基化领域作出的又一突破性成果。组长徐彦辉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兼职教授。该课题组曾于2013年在《细胞》杂志报道TET蛋白的三维结构,于2015年初在《自然》杂志报道DNA甲基化建立的机制研究(参考徐彦辉课题组网站,http://xtal.fudan.edu.cn/index-ch.html)。
据悉,人体基因组DNA是生命遗传信息的基本载体,生命延续和繁衍需要DNA上的一种“甲基化修饰”。“甲基化修饰”具有调控人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和决定细胞命运的作用,可使细胞发生程序化的改变。哺乳动物基因组的胞嘧啶上会产生甲基化修饰,称为5-甲基胞嘧啶(5mC,即第5种碱基)。而TET蛋白是哺乳动物细胞中的一种氧化酶,可以执行DNA去甲基化功能。近期研究发现,TET蛋白在去甲基化过程中,将5mC氧化为5hmC(5-羟甲基胞嘧啶,第6种碱基)后,可继续催化5-hmC转化为5-fC(5-醛基胞嘧啶,第7种碱基)和5-caC(5-羧基胞嘧啶,第8种碱基)。其中,5hmC在细胞内相对稳定存在,且其含量远远高于5fC和5caC。但这一现象一直没有合理的生物学解释。徐彦辉课题组综合利用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和计算生物学等研究方法,揭开了这一谜底。
徐彦辉课题组的生化实验表明,TET蛋白对5mC具备很高活性(产生5hmC),而对5hmC(产生5fC)和5fC(产生5caC)的活性很低。TET蛋白就如同连续的三个扶梯,在转化不同碱基的情况下,其转化速度明显不同,导致产生较多的5hmC和少量的5fC及5caC。结构研究发现,5mC在TET蛋白催化口袋中的取向使得它很容易被催化活性中心俘获并被氧化为5hmC。5hmC和5fC由于已经有氧的存在,其在催化口袋中被限制住,不容易发生进一步的氧化反应,导致TET蛋白对这两种碱基活性降低。在这样的催化能力差异下,TET会很顺利将5mC产生5hmC,一旦5hmC产生,TET将不容易使其进一步氧化为5fC和5caC,导致细胞内5hmC相对稳定,并且其含量远远高于5fC和5caC。在特定的基因中区域,TET蛋白可能被特定的调控因子激活,会跨越能垒阻碍产生高活性的TET,连续氧化为5fC和5caC。这使得5mC在TET蛋白催化下更容易被氧化为5hmC。这一发现解决了困扰表观遗传学领域的一个难题,也为揭示其他蛋白质逐步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据悉,该项工作是由复旦大学徐彦辉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罗成课题组合作完成的,徐彦辉课题组的胡璐璐博士和程净东博士,以及罗成课题组的卢俊彦博士是该项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该项研究的结构数据是在中科院上海光源BL-17U,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BL-19U等线站上采集。
这个“类”是什么意思?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有两种异构体: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是水白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在人体中具有积聚性和潜伏性,对皮肤、眼睛和呼吸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吸入高浓度的甲苯二异氰酸酯蒸气会引起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肺水肿;液体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液体与眼睛接触可引起严重刺激作用,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损伤。长期接触甲苯二异氰酸酯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对甲苯二异氰酸酯过敏者,可能引起气喘、伴气喘、呼吸困难和咳嗽。
与乙醚、二甘醇、丙酮、四氯化碳、苯、氯苯、煤油、橄榄油混溶。能与含羟基的化合物、水、胺和具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脲、氨基脲等。甲苯用混酸硝化得到2,4-和2,6-二硝基甲苯,然后在镍催化剂存在下加氢还原得到2,4-和2,6-二氨基甲苯,再在氯苯溶液中与光气反应制得。主要作为聚氨酯树脂的生产原料,用于生产聚氯酯泡抹塑料、涂料、橡胶、粘合剂、密封剂等。也可用作橡胶硫化剂、蛋白质交联剂等。包括泡沫塑料;聚氨酯涂料;聚氨酯橡胶;聚酰亚胺纤维和胶粘剂等也有一些应用。有2,4-甲苯二异氰酸酯和2,6-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两种异构体。按两种异构体含量的不同,工业上有三种规格的产品:(1)TDI-65含2,4-TDI65%,2,6-TDI35%;(2)TDI-80含2,4-TDI80%,2,6-TDI20%,最为常见;(3)TDI-100含2,4-TDI100%。与水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易与含有活性氢原子的化合物作用。与二元醇作用而成线型聚氨基甲酸酯或聚氨酯树脂。
决定酶促反应最大速度Vm的因素是什么?是同一底物,尽管加不同种酶,其Vmax都相同吗?可以画曲线图解释一下吗?可是根据米曼氏方程来看又有点矛盾,Km变大,Vmax也需变大,才可使v变大。所以题目所述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小白一枚,现在要构建紫杉醇细胞耐药株。但是我们实验室紫杉醇是医用注射液,浓度为6mg/ml。这个浓度太大了,工作液浓度都是几十ng/ml。想问一下各位大神该如何配置成浓度相对低一点的储存液呢,有效期可以有多久呢?
不知道你想做什么产品?
具体的反应条件会影响作出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