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145SphK2 inhibitor |
Sample solution is provided at 25 µL, 10mM.
































Quality Control & MSDS
- View current batch:
- Purity = 98.00%
- COA (Certificate Of Analysis)
- MSDS (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 Datasheet
Chemical structure


K145 Dilution Calculator
calculate

K145 Molarity Calculator
calculate
Cas No. | 1309444-75-4 | SDF | Download SDF |
Chemical Name | (Z)-3-(2-aminoethyl)-5-(3-(4-butoxyphenyl)propylidene)thiazolidine-2,4-dione | ||
Canonical SMILES | CCCCOC1=CC=C(C=C1)CC/C([H])=C(S2)/C(N(C2=O)CCN)=O | ||
Formula | C18H24N2O3S | M.Wt | 348.46 |
Solubility | Soluble in DMSO | Storage | Store at -20°C |
Shipping Condition | Evaluation sample solution : ship with blue ice.All other available size:ship with RT , or blue ice upon request | ||
General tips | For obtaining a higher solubility , please warm the tube at 37 ℃ and shake it in the ultrasonic bath for a while.Stock solution can be stored below -20℃ for several months. |
K145 is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Sphingosine Kinase-2 (SphK2) with IC50 value of 4.3μM [1].
K145 is an analogue of sphingosine. It competes with the substrate of SphK2 and shows Ki value of 6.4μM in the in vitro assay. K145 is selective against SphK2 over SphK1 and CERK. In U937 cells, K145 decreases total cellular S1P and inhibits the phosphorylation of FTY720 (Both S1P and FTY720 are substrates of SphK2). Meanwhile, K145 suppresses cell growth and induces late apoptosis significantly. It is also found to inhibit the phosphorylation of ERK and Akt in this cell line [1].
In the U937 xenograft model in mice, K145 inhibits tumor growth with a TGI value of 44.2% and has less toxicity than tamibarotene. In BALB/c mice bearing the JC xenograft, K145 also shows potent inhibitory effects on tumor growth. Moreover, in BALB/c-nu mice bearing U937 xenograft, oral administration of K145 exerts better antitumor activity than tamibarotene [1].
References:[1] Liu K, Guo T L, Hait N C,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3-(2-amino-ethyl)-5-[3-(4-butoxyl-phenyl)-propylidene]-thiazolidine-2, 4-dione (K145) as a selective sphingosine kinase-2 inhibitor and anticancer agent. PloS one, 2013, 8(2): e56471.
ebiomall.com






>
>
>
>
>
>
>
>
>
>
>
>
研究蛋白质芯片的意义
1。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接近生命活动的物质层面;
2。探针蛋白特异性高、亲和力强,可简化样品前处理,甚至可直接利用生物材料(血样、尿样、细胞及组织等)进行检测;
3。适合高通量筛选与靶蛋白作用的化合物;
4。有助于了解药物或毒物与其效应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芯片的分类:
1.蛋白质检测芯片
2.蛋白质功能芯片
蛋白质芯片的制备:
1。固相载体及其处理
载体(滴定板、滤膜、凝胶、载玻片)
2。蛋白质的预处理
选择具有较高纯度和完好生物活性的蛋白进行溶解
3。点制微阵列
可使用点制基因微阵列的商品化点样仪或喷墨法等
4。膜为载体:芯片放入湿盒,37°C1h
载玻片为载体:化学修饰产生醛基固定蛋白
5。微阵列的封闭固定微阵列上的蛋白样点
主要封闭试剂:BSA或Gly
相关链接:
全部有关生物芯片的实验方法技术(protocol)
生物芯片相关仪器及芯片・芯片扫描仪・芯片点样仪・生物芯片・生物芯片系统・其它
生物芯片技术服务
核酸分析类试剂
AFLP分析|SNP基因分型|线粒体DNA基因分型|其它基因分型|DNA指纹试剂盒|DNA测序试剂|核酸电泳凝胶|核酸标准品|凝胶纯化试剂盒|核酸染色|转座工具|其它
临床试验IIb 和 IIa区别:
IIa就是先入组少量受试者,目的是确立合适的治疗剂量,确定量效关系,评估危险-利益比率,探询新药配伍并为下一步试验建立方法学依据。
IIb则是在a的基础上有效组扩大样本量,明确剂量等有效性、安全性。比如:一个药IIa有几个适应症,入组十几个病例后,观察有效性安全性,选择有效性等良好的适应症组扩大样本量做IIb实验,最后再看有效性和安全性。
IIa期相当于是II期的剂量和有效性的探索性试验,到底是做II期还是分开做IIa、IIb期,要看SFDA发的临床批件怎么要求。
1.试验目的:
I期临床试验由于是首次在人体上进行药物实验,因此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药物的安全性和及在人体的耐受性进行研究,考察药物副反应与药物剂量递增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药物的人体药物动力学性质,包括代谢产物的鉴定及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
II期临床试验重点在于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应用安慰剂或已上市药物作为对照药物对新药的疗效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研究;确定III期临床试验的给药剂量和方案;获得更多的药物安全性方面的资料。
III期临床试验是获得更多的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资料,对药物的益处/风险进行评估。
2.受试者的人数:
I期临床试验大概需要几十名受试者,II期临床试验需要几十名至上百人,III期临床试验一般需要几百甚至上千人,且大多为世界范围的多中心试验。
3.受试者的类型:
I期临床试验一般为健康受试者,除了某些特定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艾滋病药物等,有时也会根据药物和试验内容的需要选择特定的受试者,如性别要求(妇科用药,激素等);儿童或老人(特定人群用药);肝肾功能受损患者(特定适应症药物)。
II期和III期临床试验一般选择患有目标适应症的患者。
一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20-100,主要考察药物的安全性
二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数百人,主要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及药物剂量和药效之间的量效关系,同时再观察药物的安全性。
三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百至数千人,再次测试药物的安全性,观察疗效。
药物临床试验分为I、 II、 III、
IV期临床,根据新药创新的程度不同,所属的治疗领域不同,对需进行的临床试验和病例数的药政部门都有不同的要求。我国药政法规定义:I
期临床研究为安全性研究,摸索人体对药物耐受性、给药方法、剂量、药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主要在健康人体进行,细胞毒性药品(如抗肿瘤药)在肿瘤病人身上
进行,一般每个I期临床研究需要20-30个病例。试验方法为分6-8个剂量组进行爬坡试验,要观察到MTD。当某一组出现DLT时该剂量前一个剂量即为
MTD;此外还要进行单次、多次给药的PK试验。II
期临床为初步摸索适应症和疗效,可以设计为对照或者开放试验,试验组病例一般不少于100例。III
期临床为主要的说服性临床试验(相当于美国的PIVATOL试验),通常要设计为以活性药物为对照的随机双盲试验,需要120对(国外已经上市)或者试验
组不少于300例(一类新药),要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才能获得SFDA的批准上市。IV期临床研究是新药上市后进行的临床研究,一类新药要求进行
2000个病例的IV期试验
做蛋白质和microRNA的关系,那么先找出差异的蛋白质还是找出差异的microRNA好呢?有没有做ITRAQ和MICRORNA芯片好的公司推荐,非常感谢!
各位老师好,最近我在做自己临床研究的统计分析部分,其中我想做个logistic回归,我首先将每个定量自变量分别进行回归,得出有意义的几项后(年龄、性别、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尿酸、APOE、胰岛素抵抗指数),我再把它们一起做回归,但是其中甘油三酯明明应该是危险因素,我做出来的结果却始终是OR值小于1,想请问下这是怎么回事呢?
结局变量我设置的是(0=正常,1=异常)
以上的自变量中除了性别,其他的都是定量资料,这样可以的么?
我在想是不是应该把每个定量资料都变成定性资料再做一次呢?
多谢各位啦
我硕士博士期间都在做临床研究(现在还有2年多毕业),如果想在博士期间或者毕业后到国外(特别是好的团队)继续学习临床研究的话,有什么途径,需要往哪方面努力呢?请各位前辈同道指点!
注:本人本硕博均985院校,导师名气不错,平台还挺好的。不过本人不才,还没有文章产出。参与了两个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希望接下来一年可以产出一篇
小试产品--药效筛选--制备工艺优化数据---质量标准---中试放大---药理毒理----药剂工艺----稳定性实验----资料整理报批
临床
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主要是I期安全性
II期有效性
Ⅰ期临床试验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生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Ⅰ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
通过Ⅰ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
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
以一个新的治疗关节炎的止通药的开发为例。Ⅱ期临床研究将确定该药缓解关节炎病人的疼通效果如何,还要确定在不同剂量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高低,以确定疼痛得到充分缓解但不良反应最小的剂量。
可以说,Ⅱ期临床试验是对治疗作用的初步评价阶段。Ⅱ期临床试验一般通过随机盲法对照试验(根据具体目的也可以采取其他设计形式),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为设计Ⅲ期临床试验和确定给药剂量方案提供依据。
Ⅲ期临床试验
在Ⅰ,Ⅱ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将试验药物用于更大范围的病人志愿者身上,进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或安全性),称之为Ⅲ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可以说是治疗作用的确证阶段,也是为药品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依据的关键阶段,该期试验一般为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化盲法对照试验。临床试验将对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不含活性物质)或已上市药品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应当具有可重复性。
可以说,该阶段是临床研究项目的最繁忙和任务最集中的部分。除了对成年病人研究外,还要特别研究药物对老年病人,有时还要包括儿童的安全性。一般来讲,老年病人和危重病人所要求的剂量要低一些,因为他们的身体不能有产地清除药物,使得他们对不良反应的耐受性更差,所以应当进行特别的研究来确定剂量。而儿童人群具有突变敏感性、迟发毒性和不同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等特点,因此在决定药物应用于儿童人群时,权衡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应当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在国外,儿童参加的临床试验一般放在成人试验的Ⅲ期临床后才开始。如果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并且很严重又没有其他治疗方法,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允许Ⅰ期临床试验真接从儿童开始,即在不存在成人数据参照的情况下,允许从儿童开始药理评价。我国对此尚无明确规定。
这里对临床试验的要求都是干预性(interventional)的。
也有非干预性的规定,这里没贴下,fa你私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