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k-1 (Phospho-Ser383) AntibodyPDF
Catalog Number:
E011004-1Amount:
50μg/50μlForm of Antibody:
Rabbit IgG in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without Mg2+ and Ca2+), pH 7.4, 150mM NaCl, 0.02% sodium azide and 50% glycerol.Storage/Stability:
Store at -20℃/1 yearImmunogen:
The antiserum was produced against synthesized phosphopeptide derived from human Elk-1 around the phosphorylation site of serine 383 (T-L-SP-P-I).Purification:
The antibody was affinity-purified from rabbit antiserum by affinity-chromatography using epitope-specific phosphopeptide. The antibody against non-phosphopeptide was removed by chromatogramphy using non-phosphopeptide corresponding to the phosphorylation site.Specificity/Sensitivity:
Elk-1 (phospho-Ser383) antibody detects endogenous levels of Elk-1 only when phosphorylated at serine 383.Reactivity:
Human, Mouse, RatApplications:
WB: 1:500~1:1000 IHC: 1:50~1:100Swiss-Prot No.:
P19419References:
Xing J, et al. (1996) Science. 273(5277): 959-963.Janknecht R, et al. (1993) EMBO J. 12(13): 5097-5104.Marais R, et al. (1993) Cell 73: 381-393.Kortenjann M, et al. (1994) Mol Cell Biol. 14: 4815-4824.Cavigelli M, et al. (1995) EMBO J. 14: 5957-5964.P-Peptide -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paraffin-embedded human breast carcinoma tissue using Elk-1 (phospho- Ser383) antibody (E011004).
Western blot analysis of extract from HeLa cells untreated or treated with UV using Elk-1 (phospho- Ser383) antibody (E011004).
Price:
145$Research Area:
Autophagy antibody Cancer Cardiovascular Cell Biology Epigenetics & Nuclear Signaling Developmental Biologys Immunology Drug Discovery Products Metabolism Neuroscience Signal Transduction Stem Cells
ebiomall.com






>
>
>
>
>
>
>
>
>
>
>
>
华北制药完成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注射液I期临床
2013-10-25
近日,由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北制药新药公司)开发研制的国家一类新药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rhRIG),完成I期人体临床试验,即将启动II期临床试验。
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抗体,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健康受试者对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的耐受性良好,药物在人体的安全性得到了初步确证。
与当前市售的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相比,重组人源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以其对人体无免疫原性、无污染源、可连续规模生产等优势将逐渐成为预防狂犬病的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新产品。华北制药新药公司依托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研发,2009年,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人体临床试验批件,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抗体的临床试验批件。
高健/文
详细原因细胞生物学产品专家齐氏生物整理如下:
目前,多种表达系统均可实现重组抗体的异源表达,但是抗体药物的产业化制备,始终以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为主。1986年首个治疗性抗体OKT3TM上市之初,动物细胞表达水平普遍不足100mg/L。经过近三十年间发展,业内用于重组抗体生产的动物细胞培养工艺,无论细胞培养密度,还是抗体表达水平均提高五十倍以上。流加培养工艺中细胞密度可达1~2×107 cell/mL,日均产量200mg/L/day以上(最高可达700mg/L/D),最终收液的容积产率可达3-5g/L(最高达13g/L),培养体积可至20,000L(Lonza, Portsmouth/NH—facility);灌注培养工艺中细胞密度可达2×108cell/ml,抗体容积产率最高达25~40g/L(Percivia公司XD?灌注系统)。以上行业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既源于上游细胞系构建技术的突破,也得益于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的日臻成熟。尤其是后者综合培养基开发,工艺优化,结合新型生物反应器的使用,实现了动物细胞的高密度、高表达培养,满足了临床上对于抗体药物“公斤级”产能的需求。
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涉及生物反应器的物理参数(温度、pH、DO、DCO2等)、培养基的营养成分(葡萄糖、谷氨酰胺、氨基酸、维生素等)的消耗,以及自身代谢产物(乳酸、氨、重组蛋白等)的积累与生理生化参数(细胞密度、活性,能荷等)的变化。作为重组抗体生产的“细胞工厂”,上述过程参数的改变会直接影响生产细胞系的活性与重组抗体的收率。比如:当乳酸(58 mM)、渗透压(382 mOsm/kg)、氨(5.1 mM)参数超过其相应的阈值,细胞活性和抗体产量均会明显下降。目前,业内已经对于细胞培养过程参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中下述参数的控制也已成定式
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目前的细胞培养工艺开发,已经从简单的工艺参数优化,进入系统的组学研究深度,生产细胞的代谢网络与重组抗体合成机制日益清晰。对于生产细胞系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抗体产量的差异,已经能够从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解释。这就为今后大规模细胞培养工艺开发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业内随着“QbD”理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ies)开始应用于细胞培养过程,旨在通过加强关键过程参数的监控来确保蛋白药物的最终质量。如:培养基检测、培养过程监控、多批次数据分析等。未来基于重组抗体表达的细胞大规模培养工艺开发,将朝着稳定产能,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2012-07-20
狂犬病,以100%的病死率令人谈之色变。如今,随着华北制药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制成功,狂犬病的高发状况将得到有效缓解。
基因序列全部来源于人,依靠基因重组技术生产,抗体注入人体后有效降低排异反应,达到应急预防目的,弥补了被狗咬伤与注射狂犬疫苗后产生主动性抗体之间时段无抗体的空白。由世界500强企业冀中能源[15.08
-2.46%股吧
研报]集团旗下华北制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已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批文并顺利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基因重组人源抗体这一**性的技术突破,将使成功防治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疾病成为可能。”冀中能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华北制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社平颇感自豪地讲到:“我们科技创新正由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正以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体系,为华药产业升级、迈向高端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和强有力推动。”
从人血清到重组人源抗体消除人体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用药量仅为原来的千分之一重组人源抗体一直是我国抗体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目前,就狂犬病而言,常用的抗狂犬病毒抗体是来源于人血的抗狂犬病毒血清,从人血浆中提取制备,不但存在异源蛋白的免疫反应,而且市场供应量受血浆来源限制,并具有潜在血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狂犬病的防治需求。而重组人源抗体的基因序列全部来源于人体,可以最大程度消除人体免疫系统对异源性蛋白的排异反应。根据狂犬病控制联盟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全球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数高达5.5万人,即平均每10分钟有1人死于狂犬病。我国属于狂犬病的高发国家之一,近十年来每年病例数在2000-3000例,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按照标准的免疫程序(五针)注射狂犬疫苗后,80%的人群在14天左右才能产生足够量的抗体抵制狂犬病毒的侵袭,还有20%左右的人群即便打过疫苗也无法产生抗体。据悉,在主动免疫抗体产生的空当,病毒会以每小时5毫米的速度向中枢神经转移,一旦进入脑部就会最终致人发病死亡,这对于头面部、颈部或手部多处被狗咬伤的严重病人及儿童更具有杀伤力。因此,在人体没有建立起自身抗体防御系统之前,寻找到一种能马上起效且作用强大的被动性外源抗体,阻断狂犬病毒感染尤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血源来源量的限制,目前市场上抗狂犬病毒免疫球蛋白药物不能大量生产,不足50万人份的市场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每年800万人份的需求。而且使用这种抗体,以一个60公斤的成年人计算,一次注射至少要1500元,价格比较昂贵。这些制约因素,使重组人源抗体的研发显得更为迫切。华北制药从2003年进入重组人源抗体研究领域到如今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成功研制,打破了少数国家的封锁和垄断,使我国在这一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组人源抗体基因序列全部来源于人,就像给抗体装上了一把****,很容易获取人体的信任,与病毒主动结合,诱导我们的免疫系统把这些外来侵略者杀掉。”华北制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健尽可能浅显地解释这项新技术:重组人源抗体的结构和人自身的抗体结构一模一样,从而能消除人体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药效。“原来需要注射1g血源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现在1mg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就已足够,剂量是原来的千分之一。”
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抗体售价可降低三分之二,带来上亿元效益“我们要生产中国老百姓都用得起的抗体”。高健称,狂犬抗体用重组方式生产将不再需要从人血中提取,从而解决了血源来源稀少的问题,价格也大幅度降低,使大批量生产成为可能。“可别小看这小小一支药,投产后初期产量预计100万人份,每人份售价即使按血源免疫球蛋白制品售价三分之一计算,每年就将给华药带来上亿元实实在在的效益。”华北制药新药研发公司总经理段宝玲说,我们希望通过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制带动华药产业升级。技术虽然得到突破,但生产工艺一直受制于人。“如今我们在新型生物反应器技术研发上已有很大进展,正在代替过去的细胞转瓶生产工艺。”高健解释,以前疫苗生产过程中需要集中许多小转瓶培养细胞,而现在,一个50升的反应器就可以替代上千个转瓶的工作量,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的均一性,而且能大幅提高生产能力,降低综合成本。“该技术已在多个疫苗产品的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成熟后可以实现国产化替代,为新抗体的大批量生产提供保障。”“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抗体的研发成功,将打开一个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可以促进其他蛋白药物的研制及后续新抗体药物的研发。”高健透露,重组全人源抗体技术的突破将为病毒感染类疾病提供**性的治疗手段。“这有利于引领国内生物制药的技术升级与改造,实现我国在抗体药物开发技术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改变我国生物技术药物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创新没有终点,目前在华药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识别病毒能力更强的狂犬病毒抗体第二代产品正在紧张地研发中。
(凤凰网2012年7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