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olecularFormula: | C51H79NO13 |
| MolecularWeight: | 914.18g/mol |
| CASNumber: | 53123-88-9 |
| Appearance: | Whitetooff-whitepowder |
| Purity: | ≥98% |
| Applications: | Immunosuppressantandanti-inflammation |
| Storage: | -20ºC |
MaterialSafetyDataSheet
Date:Oct21,2015
1.PRODUCTANDCOMPANYIDENTIFICATION
1.1Productidentifier
Productname:Rapamycin
CatalogNo:1100010012,1100010052,1100010102
1.2Relevantidentifiedusesofthesubstanceormixtureandusesadvisedagainst
Forresearchuseonly.
1.3Detailsofthesupplierofthesafetydatasheet
Company:EtonBioscienceInc
TollFree:1-800-758-1630
Tel:1-800-758-1630
Fax:1-800-507-2912
1.4Emergencytelephonenumber
1-800-758-1630
2.HAZARDSIDENTIFICATION
2.1Classificationofthesubstanceormixture
ReproductiveToxicity-Category2
2.2GHSLabelelements,includingprecautionarystatements
Pictogram
SignalWord | Warning |
HazardStatement | |
H302 | Harmfulifswallowed |
H360 | Maydamagefertilityortheunbornchild |
Precautionarystatement | |
P264 | Washskinthoroughlyafterhandling |
P302+P312 | IFSWALLOED:CallaPOISONCENTERordoctor/physicianifyoufeelunwell. |
P330 | Rinsemouth |
P501 | Disposeofcontents/containertoanapprovedwastedisposalplant |
2.3Otherhazards
None
3.COMPOSITION/INFORMATIONONINGREDIENTS
3.1Substances
MolecularFormula:C51H79NO13
MolecularWeight:914.18g/mol
CASNo:53123-88-9
4.FIRSTAIDMEASURES
4.1Descriptionoffirstaidmeasures
Eyecontact
Checkforandremovecontactlensesandflushwithcopiousamountsofwater;assureadequateflushingbyseparatingtheeyelidswithfingers;callaphysician
SkinContact
Flushwithcopiousamountsofwater;removecontaminatedclothingandshoes;callaphysician
Inhalation
Ifinhaled,removetofreshair;ifbreathingisdifficult,giveoxygen;ifbreathingstops,giveartificialrespiration
Ingestion
Ifswallowed,washoutmouthwithcopiousamountsofwater;callaphysician
4.2Mostimportantsymptomsandeffects,bothacuteanddelayed
Noinformationavailable
4.3Indicationofanyimmediatemedicalattentionandspecialtreatmentneeded.
Noinformationavailable
5.FIREFIGHTINGMEASURES
5.1Extinguishingmedia
Suitableextinguishingmedia
Waterspray,carbondioxide,drychemicalpowderorfoam
5.2Specialhazardsarisingfromthesubstanceormixture
Noinformationavailable
5.3Adviceforfirefighters
Wearself-containedbreathingapparatusandprotectiveclothingtopreventcontactwithskinandeyes.
6.ACCIDENTALRELEASEMEASURES
6.1Personalprecautions,protectiveequipmentandemergencyprocedures
Usefull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Evacuatepersonneltosafeareas.
6.2Environmentalprecautions
Preventfurtherleakageorspillage.Preventproductfromenteringdrain.
6.3Methodsandmaterialforcontainmentandcleaningup
Absorbsolutionswithfinely-powderedliquid-bindingmaterial(diatomite,universalbinders);decontaminatesurfacesandequipmentbyscrubbingwithalcohol;disposeofcontaminatedmaterialaccordingtoSection13
7.HANDLINGANDSTORAGE
7.1Precautionsforsafehandling
Avoidskin/eyecontact.Useprotectiveequipmentasneeded.Washcontaminatedclothingbeforereuse.
7.2Conditionsforsafestorage,includinganyincompatibilities
Keepcontainertightlyclosedinacool,well-ventedplace.Storeat-20˚C.
7.3Specificenduse(s)
Nodataavailable.
8.EXPOSURECONTROLS/PERSONALINFORMATION
8.1ControlParameters
Thisproductcontainsnohazardousmaterialswith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
8.2Exposurecontrols
Engineeringcontrols
Provideshowerandeyewashstation
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EyeProtection | Wearsafetygoggles |
SkinProtection | Wearprotectiveclothing |
HandProtection | Wearprotectivegloves |
Respiratoryprotection | WearNIOSH/MSHAapprovedrespirators |
9.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
9.1Informationonbasicphysicalandchemicalproperties
Appearance | Solid |
pH | Nodataavailable |
Meltingpoint | Nodataavailable |
Freezingpoint | Nodataavailable |
Boilingpoint | Nodataavailable |
Density | Nodataavailable |
Watersolubility | Nodataavailable |
9.2Othersafetyinformation
Nodataavailable.
10.STABILITYANDREACTIVITY
10.1Reactivity
Nodataavailable
10.2Chemicalstability
Stableunderrecommendedstorageconditions.
10.3Possibilityofhazardousreactions
Nodataavailable.
10.4Conditionstoavoid
Protectfromlightandheat
10.5IncompatIBLematerials
Strongoxidizingagents
10.6Hazardousdecompositionproducts
Thermaldecompositionmayproducetoxicgasessuchascarbonmonoxide,carbondioxide,andnitrogenoxides
11.TOXICOLOGICALINFORMATION
11.1Informationontoxicologicaleffects
Toxicologicaleffectsonthisproducthavenotbeenthoroughlystudied.
12.ECOLOGICALINFORMATION
12.1Toxicity
Avoidreleaseintoenvironment
12.2Persistenceanddegradability
Nodataavailable
12.3.Bioaccumulativepotential
Nodataavailable
12.4Mobilityinsoil
Nodataavailable
12.5ResultsofPBTandvPvBassessment
Nodataavailable
12.6Otheradverseeffects
Nodataavailable
13.DISPOSALINFORMATION
13.1Wastetreatmentmethods
Disposeinaccordancewithlocal,state,andfederalregulations.
14.TRANSPORTINFORMATION
DOT:
Propershippingname:none
Non-Hazardousfortransport:thissubstanceisconsideredtobenon-hazardousfortransport
IATA:
Propershippingname:none
Non-Hazardousfortransport:thissubstanceisconsideredtobenon-hazardousfortransport
IMDG:
Propershippingname:none
Non-Hazardousfortransport:thissubstanceisconsideredtobenon-hazardousfortransport
15.REGULATORYINFORMATION
EURiskandSafetyphrases:
R22:Harmfulifswallowed
R60:Mayimpairfertility
R61:Maycauseharmtotheunbornchild
S22:Donotbreathedust
S24/25:Avoidcontactwithskinandeyes
S26:Incaseofcontactwitheyes,rinseimmediatelywithplentyofwaterandseekmedicaladvice
S28:aftercontactwithskin,washimmediatelywithplentyofwater
S36/37/39:Wearsuitableprotectiveclothing,glovesandeye/faceprotection
16.OTHERINFORMATION
ebiomall.com
>
>
>
>
>
>
>
>
>
>
>
2.β-内酰胺类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羧苄西林) 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头霉素、单内酰环类、β-内酰酶抑制剂、甲氧青霉素类
3.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白霉素(吉他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4 酰胺醇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5 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金霉素等
6 林可酰胺类 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7.糖肽类抗生素: 比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8 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
9 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10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11 多磷类抗生素:如磷霉素
头孢类的分代
第一代:
头孢噻吩(先锋霉素1号)
头孢噻啶(先锋2号)
头孢氨苄(先锋4号)
头孢唑啉(先锋5号)
头孢拉定(先锋6号)
头孢羟氨苄
作用于特点临床应用。
1.肾毒性较第二、三代大。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不及第二、三代。
3.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感染及敏感菌引起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
第二代:
头孢孟多(头孢羟唑)
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呋肟)
头孢克洛(头孢氯氨苄)。
头孢尼西钠
作用特点应用。
1.对革阳菌较弟一代略差,对革阴菌做用明显增强,,部分厌氧菌高效。
2.对B-内先胺酶较稳定。
3.对肾毒素较第一代小。
4.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及泌尿感染等。
西丁钠效果类似于二代头孢
头孢丙烯也是二代头孢
第三代:
头孢克肟
头孢噻肟
头孢曲松(菌必治)
头孢他定(复达欣)
头孢哌酮(先锋必素)
头孢他美酯
头孢米诺钠
作用特点应用、
1.对厌氧菌及革兰阴性菌较强,(包括酮绿假单胞菌)对革阳菌作用不及一、二代。
2.对B-内先胺酶更稳定。
3.对肾基本无毒性
4.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泌尿系,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等。其中“头胞他定”目前作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的抗生素。
第四代:
头孢匹罗
头孢吡肟
1.广谱、高效、对某些革兰阴和阳性菌均有较强大的抗菌作用。
2.对B-内先胺酶稳定性最高。
3.无肾毒性。
4.主要用于难治感染。
*****************************************************************
头孢菌素系由冠头孢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头孢菌素C,经半合成制得的一类具有头孢烯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本类药物与青霉素的作用近似,都是作用于PBP而起抗菌作用的。但各种药物所结合的PBP是不同的,因此在抗菌性能上有差别。
头孢菌素的分代,是根据开发年代和抗菌机能,头孢菌素可分代如下:
第一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为1962-1970年,其抗菌性能具以下特点:
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与抗葡萄球菌青霉素类相似,有对抗金葡菌β-内酰胺酶的能力,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有效。但若金葡菌已对抗葡萄球菌青霉素耐药,则对所有的头孢菌素也耐药。
2、第一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包括对链球菌A群、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链球菌D群的作用很差,所有的头孢菌素(除头孢硫咪外)对肠球菌(如粪链球菌)均无效。
3、在本代抗生素抗菌谱内的革兰阳性菌尚有:表皮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李司忒菌、枯草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等。
4、本代抗生素对革兰阴性菌的作用与氨苄西林有一定的近似性,分述如下:
(1)对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前者易产生耐药菌株。
(2)对奇异变形杆菌的部分多数菌株对本代抗生素敏感。
(3)对于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的多数菌株有较强的作用,但易产生耐药性。
(4)对于肺炎克雷白菌,头孢菌素均有较强的作用(而氨苄西林对本菌则是无效的),但对本代抗生素可产生耐药菌株。
(5)本代抗生素对流感嗜血杆菌有一定的作用。但本代抗生素与氨苄西林之间对该菌存在着交叉耐药性,即对氨苄西林敏感的菌株对本代抗生素往往也敏感,而对氨苄西林耐药者对本代抗生素也耐药。
(6)肠杆菌类均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
(7)第一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产气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枸橼酸杆菌、假单孢菌、沙雷杆菌、拟杆菌等无效。
5、第一代头孢菌素对放线菌常可有效。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由肾脏排泄,因此在尿液中有较高浓度;在胆汁中的浓度低,不适用于胆道感染;在肠道中的浓度低,除口服品种外,不适用于肠道感染;穿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弱,不适用于中枢感染。
常见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开发年代为1970-1976年,其抗菌特性为:
1、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作用与第一代头孢菌素比,作用相近或较弱。
2、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第一代头孢菌素为优越,表现在:
(1)抗酶性能较强: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奈瑟菌等微生物因产生药酶而易对第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第二代头孢菌素耐酶性能较强,对上述菌的耐第一代头孢菌素株也可有效。
(2)抗菌谱较广:在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的基础上,第二代头孢的抗菌谱有所扩大,包括了枸橼酸杆菌、部分吲哚阳性变形杆菌和肠杆菌等。
(3)普通变形杆菌常可对本代抗生素耐药。肠杆菌类在连续用药过程中常产生耐药菌株。
(4)第二代头孢菌素对下列微生物无效:粪链球菌、脆弱拟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沙雷杆菌等。
常见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孟多、头孢呋新、头孢呋新酯、头孢替安、头孢克罗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本代抗生素的抗菌性能特点有:
1、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不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强,如对葡萄球菌的作用常较低。对链球菌的作用,头孢噻肟较强;但头孢哌酮则较弱。所有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粪链球菌均不敏感。
2、对嗜血杆菌的作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接近。
3、对大肠杆菌、肠杆菌、各型变型杆菌,以及第二代头孢菌素敏感的许多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作用。
4、第三代对孢菌素的抗菌谱在第二代的基础上又有扩大,对绿脓杆菌、沙雷杆菌、不动杆菌、某些厌氧球菌,以及部分脆弱拟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
多数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可透过血脑屏障,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脑膜炎。
常见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克肟 ,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匹罗等。
第四代头孢菌素:近年来开发的第四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更广,不仅对革兰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而且也能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此,它们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
(1)消化道反应与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并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导致维生素B和K缺乏,甚至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白色念珠菌或其它不敏感菌的感染。
(2)肝毒性。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但一般不严重。
(3)肾毒性。多数头孢菌素由肾排泄,可致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强。伍用氨基糖苷、强利尿药、右旋糖酐(注射)等均可加强肾毒性。
(4)造血系统毒性。可致红细胞、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以及嗜酸细胞增多等。
(5)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菌素都抑制肠道正常菌群,减少维生素K的产生。在3-C位置上具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可与维生素K竞争,从而阻碍谷氨酸羧化,而生成不正常的凝血酶而致凝血障碍,还有一些头孢菌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以致加强了不良反应。
(6)抑制乙醇代谢。具有甲硫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可抑制乙醛脱氢酶功能。若与乙醇联合应用,可产生二硫仑反应(醉酒貌)。
(7)过敏反应。多见者为皮疹及药热,尚可致哮喘、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症状与青霉素休克相同。急救方法也可按青霉素休克执行。对于有头孢类过敏史者应禁用,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十分慎用。
欧美国家是否有相关权威的抗生素使用规范?如果有,请提供,最好是中英对照的,相关网站也可以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中国的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多年的统计显示,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而中国的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则高达70%,其中外科患者几乎人人都用抗生素,比例高达97%。
另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因此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2011年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恰好契合了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御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从相关部门获悉,北京共有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首批20家三级和二级医院正在参与处方集中点评。重点监测内容就是抗生素的使用情况。 市卫生局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下面分为8个工作组,包括处方点评组、药事管理组、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监测组、合理用药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中药组、药品质量管理组、临床药学组、学科建设与药学研究组。
其中,处方点评组的专家委员将每月收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处方点评数据。二三级医院每个月要随机抽样100张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注射剂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抗生素占门诊处方的比例,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量,每张处方平均金额等。这些数据需要上报专家委员会。
此次处方集中点评的重点监测对象是抗生素,尤其是卫生部限制使用的特殊管理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按照国家规定需要由高级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必要时还需要院内会诊,因此在处方集中点评时将会备受专家关注。
原则上,三级医院的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用量一般占整张处方用药量的15%左右。如果某些医疗机构对抗生素的用量大大超出平均水平,将被公示和干预。此外,专家委员会还将定期对全市的各种抗生素用药进行大排名,辅助治疗的抗生素用药或中药注射剂如果位列前十名,即说明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将被干预和调整。
为了扭转滥用抗菌素的现状,世卫组织推出了6项政策一揽子计划,包括与社会多方合作并制定国家计划、加强监测和实验室能力、确保有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的连续可及、减少抗菌素在食用动物中的使用、强化感染预防与控制、支持创新和研发新工具等。
与此同时,卫生部也把抗菌素药品的使用作为考核医院政绩和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组织全国性的督导行为,对于违纪违规的医院、医生采取严厉措施。如果有些医疗机构不执行卫生部相关规定,可能被降级。
规范使用
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限制不合理使用、制止滥用的《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后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一系列对抗生素的限用令正在逐步产生市场传导效应,必将对医院抗生素制剂需求造成明显抑制。业内人士普遍预计,限制级和特殊级抗生素使用量可能下降30%~50%,销售额下降20%,其中,临床滥用较多、替代性较强的三代和四代头孢类、抗耐药复方制剂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受的影响将是最大的。向左转|向右转

